今天,是全国科学技术人才活动日。1978年的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自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期。
一直以来,光大环境大力投入科研自主创新,培养和引进科学技术人才,累计已取得授权知识产权逾1300项,是全球垃圾焚烧发电领域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2021年,作为环境治理领域的唯一代表位列“中国新科技100强”。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就把聚光灯投向这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创新的光大环境科技尖兵,来感受光大环境的硬核力量。
王冠平博士自2013年加入光大环境以来,先后组织并且开展了气化技术探讨研究工作,完成了生活垃圾气化技术方案和工业危废气化技术方案;组织并且开展污泥处理工作,将污泥深度脱水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项目,并指导开展了污泥调理剂的研发工作,大幅度降低了调理剂中的石灰用量,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污泥热值;指导土壤修复课工作,在分析江苏省土壤修复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化工有机污染物类的土壤修复技术准备,并重点在南京某项目上开展了小试、中试研究,同时针对该项目的承接与合作等事宜与相关单位做了谈判;参与组织生物质课题组,系统开展了生物质收运系统、成型燃料加工、生物质气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水务领域,他大力推动研发和产学研合作,推动臭氧催化氧化技术、曝气生物滤池技术、高密度沉淀技术、污泥干化技术、智慧水务等大批新型研发技术和技术推广。主要参与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智能监控和优化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参与的“工业废水自养脱氮降碳资源回收协同增资关键技术创新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要参与的“废水毒性削减与深度净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江苏省科技技术一等奖。
王冠平是2010年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并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水循环利用领域专家、清华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外导师等职务。
他主持或参与政府科技项目6项,其中参与国家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1项,所参加课题“城镇再生水生态纽联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荣获“2019年度华夏建设科技奖”一等奖,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9篇。
张洪波2005年入职光大环境以来,先后主持重大技术改造评审、先进的技术研发评审百余次,担任二十余个课题负责人;技术上的支持范围涉及垃圾发电、餐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多领域。
长期致力于高温防腐蚀技术、中温次高压技术、中温次高压再热技术、中温超高压再热技术、烟气湿法脱酸技术、SCR脱硝技术、餐厨及渗滤液处理技术等多项研发技术、设计、运营指导与教学工作。通过一直在改进和创新,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垃圾焚烧发电真实的情况的完善处理技术。
此外,张洪波还担任了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校外导师;他主编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环保设备设计手册—固态废料处理设备》等多项被认定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指导丛书;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6项。主持研发的“餐厨与垃圾焚烧协同处置技术”“高参数焚烧技术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奖,“餐厨垃圾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置技术”被纳入深圳市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白皮书。
丁虹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能源行业生物质能发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11)委员,无锡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一批技术人才专家库专家。
自22岁进入环保行业,她从事垃圾焚烧锅炉技术探讨研究与开发近30年,先后与美国Tampella Power公司、比利时西格斯、日本三菱重工、日本日立等炉排公司做合作,开发设计了数十种类的垃圾焚烧余热锅炉、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拥有授权专利40余项,获得2020年光大集团阳光先进个人奖。
她主导研发的“75吨/小时~110吨/小时国产化生物质直燃锅炉”系列新产品获得2013年度江苏省科技奖三等奖,“400吨/日三阶段梯式机械炉排垃圾焚烧锅炉”获得2016年度无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垃圾焚烧高参数母管制再热技术探讨研究”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还获得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作为总设计负责人,她带领团队完成了“三阶段梯式往复机械炉排垃圾焚烧锅炉”的国产化研制,形成了200~800吨/日炉排垃圾焚烧锅炉系列化产品。完成了国产化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直燃锅炉”的研发以及国内首台垃圾与煤热量掺烧比4:1的“650吨/日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的研制,经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并获得“江苏省优秀新产品金奖”。
韩舒飞2009年加入光大环境,目前负责光大环境的130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40多个餐厨、厨余处置项目、18个污泥处理项目的技术上的支持、方案规划及落地实施,并为国内外市场拓展项目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覆盖市场拓展、设计、施工、运营等全业务流程。
她积极为垃圾焚烧提高热效率而开发高参数技术,使热效率由21%提高至30%,净发电量提高了40%以上,每年可额外产生数十亿元的净利润,真正让公司通过技术获得效益。该技术不但打破了国外垃圾焚烧行业高参数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垃圾焚烧高效率技术空白,还推动了整个行业高参数技术的发展。目前该技术经国家权威机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为国内垃圾焚烧行业的主流技术,技术成果已经成功转化并在八十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
主持研发的“餐厨垃圾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置技术”“高参数焚烧技术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2项;参与编著的《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与设计》被认定为引领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设计的指导丛书。
柳祥鹏自加入光大环境以来,从始至终坚持创新理念,为危废处置业务的生产运行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持回转窑窑尾改造工作,安装了冷却风管,降低了窑尾浇注料温度,提高了窑尾浇注料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延长了焚烧线运行周期,此项目荣获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主持引进“增加余热利用系统”,每年节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约360万元。
柳祥鹏受山东省环保厅大气处邀请赴环保部大气司讨论查封的ODS类物质,及含有ODS物质原料的销毁工作。因其代表淄博危废汇报的处置方案比较规范全面;会后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聘请柳祥鹏为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
沈宏伟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加入光大环境从事研发技术工作,在固废处置烟气污染物减排领域的相关研发成果获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公司破解垃圾处理的“邻避效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沈宏伟负责的国内首套自主研发“垃圾焚烧高效湿法脱酸技术”成功落地光大环境常州垃圾焚烧项目,实现烟气超低排放,助力项目成为全国首批15家“中央文明委重点工作项目基层联系点”中唯一来自生态环境系统的单位,是国内首个无围墙、全开放、邻利焚烧厂。该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实现成果转化,为单个项目节省投资成本300万,节约运行成本60万/年。
他主导研发优化提升的“垃圾焚烧SNCR脱硝技术”解决了引进技术水土不服、排放无法达标的痛点问题,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环保稳定性,目前应用项目超130个,创造产值超2亿元。他负责的“垃圾焚烧超低排放技术”为近20个项目提供了针对性的超低排放解决方案,排放指标优于欧盟2010标准,项目涉及投资金额超亿元。
沈宏伟至今已获授权专利43项,参编《有机固废高效清洁稳定焚烧关键技术与装备》一书。曾获光大集团阳光个人菁英奖等荣誉,代表光大作为“5th international Training Workshop of Waste to Energy”的授课导师为发展中国家与垃圾焚烧相关的官员、从业者讲授垃圾焚烧技术,将光大环境的技术影响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2013年,郭镇宁怀揣着环保梦想加入光大环境,围绕垃圾焚烧核心技术与产品开展研发。
郭镇宁是“750吨/日垃圾自动化焚烧成套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课题技术关键人员,吴江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的成功投运,标志着光大环境首台自主研发大容量750吨/日焚烧技术正式落地,填补了国内大容量焚烧技术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750吨/日焚烧炉设备总订货量近百台,产值上亿元。
他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机固废高效清洁稳定炉排炉焚烧关键技术装备及工程示范研究”课题,研发可掺烧多种固废、单炉处理量达1000吨/日的焚烧炉,此世界最大吨位之一的1000吨/日垃圾焚烧技术在吴江扩建项目通过72+24考核试验,创造性地开拓了生活垃圾、污泥、蓝藻、普通工业垃圾协同燃烧处置,解决了大型垃圾焚烧和协同焚烧的技术难题。
作为技术骨干,进行国外引进技术转化课题研究,并成功应用于常州新北与马鞍山项目。他持续关注项目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开展“垃圾焚烧高温烟道新型清灰器及探测设备研发”课题研究,研发新型烟道清灰器,以及高温烟道在线探测器,以解决项目生活垃圾余热锅炉积灰等难点问题。
郭镇宁先后荣获省部级奖励2项,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二等奖,“生活垃圾高效清洁焚烧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荣获3次绿色科创优秀员工称号,“浙江大学校外导师”以及“南京市江宁区中青年人才”称号。他获授权专利38项,并热情参加标准编制工作,分别参加了国家标准《高效能炉排炉评价技术方面的要求》《生活垃圾焚烧炉及余热锅炉》的编制。
作为项目负责人针对“飞灰等离子熔融技术”开展了大量理论、实践创新,全程冲锋在第一线,成功研发出适合中国飞灰特性的等离子熔融技术,成果转化为国内首套30吨/日等离子熔融系统并成功落地,经国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此,光大环境的飞灰资源化技术列入世界第一梯队。该技术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并于2021年获得深圳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先后承担多项科技攻关的研发任务: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骨干,出色的完成了高氯高钙多元飞灰等离子熔融技术及装备研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实施、江苏省科技厅“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规划”-龙头骨干企业独立研发机构建设以及深圳市技术攻关重点项目“高稳定固态胺CO₂捕集材料合成与应用装备关键技术研发”。
他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近20篇;授权专利近40项;编写《低温等离子体化工》专著1部;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编写标准4项,其中国家标准两项,行业标准两项。获江苏省“双创人才”、常州市“武进英才”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光大环境优秀员工、优秀党员称号;所在团队于2019年获得光大环境特别贡献奖、2020年获光大集团首届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
许岩韦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就加入光大环境,经过7年的历练,慢慢的变成了数值仿真模拟的骨干力量,为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污水处理、有机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依托光大环境的主营业务及发展需求,许岩韦组建数值仿真专业组,搭建现代化数字计算平台,采用数值模拟技术针对全系列垃圾焚烧炉进行结构设计优化,对炉内燃烧过程控制进行了调整,大大降低了垃圾焚烧炉污染物排放的初始浓度,大幅缩减了产品研制成本与研发周期。
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环保政策,构建垃圾焚烧炉烟气再循环系统,有效并低成本地降低了垃圾焚烧炉氮氧化合物排放,成功地在光大环境50余个项目上实施,并成为光大环保标准烟气净化工艺之一。
基于对中国垃圾特性的分析,针对炉温达标与二噁英控制,以兰考项目为样板进行有关技术改造,为项目节约年运行的成本百万余元,并以此开拓了高水高灰垃圾焚烧项目的垃圾焚烧整体工艺路线。针对现有垃圾焚烧炉结焦严重的问题,系统性地研究了垃圾焚烧炉结焦原理,制定了垃圾焚烧炉技改方案,并在光大环境莒县项目顺利实施技改,防结焦效果非常明显,每年节约人工费、运行费数十万元;在兰考、砀山通过富氧燃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焚烧炉炉温过低、喉口结焦等问题,并尝试构建新的热力系统逐步提升垃圾焚烧电厂的主蒸汽压力与温度,提升垃圾焚烧发电效率。
截至目前,许岩韦共获授权专利53项,发表论文5篇,研发课题“烟气再循环技术探讨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光大环境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小型垃圾焚烧炉防结焦优化设计”获光大环境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大规模超低排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研发成果荣获浙江省建设科技奖一等奖。
许岩韦在中国光大集团及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顺利出站,获聘环保高级工程师。担任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校外合作研究生导师,并担任浙江大学校外审稿专家。
工作期间,王博作为技术骨干出色地完成了 “难降解污染物”全氟化合物(PFAS)的水处理技术探讨研究,找到了能高效低成本去除饮用水中PFAS的实用技术,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做出贡献。作为光大环境碳核算模型研究工作组的核心成员,成功自主研发光大环境碳核算模型,并得到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采纳,确认光大环境为“负碳企业”,并进一步模拟出光大环境未来的碳排放趋势。基于研究成果,王博参与编写了《光大环境双碳报告》《光大环境双碳行动计划》《环境保护与碳中和》(白皮书)等重要双碳相关文献,对光大环境的“双碳”工作做出重要支撑和贡献。
研发工作之外,王博作为绿色科创香港研究院的香港本地工作负责人,参与推动光大环境在香港科学技术创新类业务的拓展,如光大环境与香港科学园联合打造绿色科技孵化和转化平台的成功建立,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等多家高校在太阳能新材料、先进膜材料、储能技术等新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等。
在光大环境工作的两年期间,王博荣获2020年度绿色科创开拓创新奖,2021年度光大环境先进个人奖;并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了专利5项。
当前,全球科学技术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人类有望通过积聚科技发展的蓬勃动能,构建更为广泛、深入的连接,用技术变革彻底重构新时代的商业与社会。
光大环境总裁特别助理、中国光大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彬博士,是世界级技术专家,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士、全球电子器件学会主席。围绕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赵彬博士表示,“光大环境聚焦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赋予科技人才自主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未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产生有重大影响和转化成效的科研成果为目标,勇做科学技术创新的尖兵,助力光大环境成为全球领先的生态环境集团。”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夸大车辆损失、编造虚假事故材料、冒名顶替……”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机动车保险份额逐步增大,一些人打起了“歪念头”。
作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国有企业承担着引领国内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数字化转型成为这一过程中的应有之义。
华体会官网赞助里尔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横山桥镇 |
备案号:苏ICP备15027314号-1 版权所有 © 2021 华体会官网赞助里尔-hth华体官方下载APP下载-hth网页版在线登录 |
Designed by www.xyhjck.com !
|